• 微信
    公众号
【特约专家论】尹军琪:如何建设现代应急物流体系
2020/2/5
摘要:

编者按:本文是尹军琪董事长于2016年参加全国军事与应急物流研讨会的专题论文。时值新冠病毒肆虐,重读此文,对于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应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建设,虽然已有显著成效,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然而,就目前来看,对新时期下应急物流系统的深入研究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些原则性的问题,如物流系统的建设模式,技术要求,适应性和特殊性等,还处于争论和探索之中。


应急物流(也包括部分军事物流),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既有物流的共性问题,也有其个性问题。对一个特定的行业或专业来说,对个性问题的深入研讨,尤为重要。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共性问题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借鉴,而个性问题的研究参与者要少得多,导致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也少很多。


早期国内对于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有些过分纠结于物流技术本身,而忽略宏观需求和策略的研究、具体环境的研究、以及物流技术的适应性研究,这是值得反思的。此外,有些研究走极端,如过分强调物流中心本身在应急时的备份能力,将应急地点与物流中心的地点混为一谈,容易造成混淆。


本文重点在于对应急物流的特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特点和难点提出解决方法,对应急物流可能应用的新技术进行梳理,尤其是对应急物流建设模式提出新的思考。希望对行业内参与者一定有参考意义。



1、应急物流的特点

不同于普通物流,应急物流(含部分军事物流)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1.1 平时:缓

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话用在应急物流也是非常恰当的。即平时的准备阶段,总体表现为缓慢,如货物的准备、货物的入库储存、人员的准备、设备的维护保养等。这种“缓”是为未来的“急”做准备的。“缓”时重在养和保持,“急”时重在“快”和“准”。

1)“缓”绝对不是动作缓慢,而是准备过程的持久性。在此期间,准备什么,准备多少是一个重要课题。单纯从物流角度考虑,利用平时完成分类、排序,以利于应急时的快速组织货物,快速出库,显得尤为重要。

2)队伍的锻炼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平时严格的培训和演练。以便到应急时,能顺利完成任务。

3)系统的完善与保持则是另一个关键课题,并且很容易忽视。在平时要利用相对充裕的时间,完成各种条件下系统的应对措施的演练,包括应急状态下的模拟测试,应急状态下的紧急处理等。

1.2 用时:急

作为应急物流的显著特点,“急”是其区别于其他物流的关键。

所谓“急”,就是要求响应速度要“快”。对于物流系统来说,就是要求货物的组织要快、拣选和分拣要快、集货要快、装车要快、投送要快、分配要快。在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物流资源是有限的,而在应急时更是如此。理解这一点对于处理好应急物流系统建设非常重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当急则急,不当急则缓的原则。将有限资源用于应急需求。要克服应急时无所适从、急缓不分的心理障碍。

1.3 用时:安全

作为急用时的准备,物流中心的建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重点要体现在极端条件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保障。即要求在极端条件下(如野外、地震)系统的“可用性”和适应性。这是应急物流非常重要的特点。

另一方面,关于安全性问题,还要考虑平时库存的需求,如最低储存量、储存环境、系统等。关于战时的军事物资供给,超出了目前建设应急物流中心的范围,不在此讨论。

关于物流的安全性,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库房承受战争和地震冲击的安全性、货物保管的安全性(品质保证)、货物准备的安全性(物有所用,供求平衡)、网络与系统安全性、发货的安全性(能够发货与快速发货)、运输投递的安全性(运输工具的准备,多种运输方式的支持,野外装卸)等。总之,安全性是应急物流的一个关键因素。



2、应急物流的难点

应急物流,正因为其特点突出,所以也给建设与运营带来很多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2.1 时间、地点不可预测性

应急的时间和地点是不确定的。如果说军事行动还可以预测和有针对性准备外(但也有突发事件),应急物流基本上是不可预测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目前看来还无法远期预测。这就使得物流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准备什么,准备多少,何时准备,何地储存等均成为问题。

2.2 应急货物不可预测

灾害的种类不同,应急物资的需求也不同。同样是地震,南方地震和北方地震所需求的物资可能不同,夏天和冬天发生地震所需求的物资也是不同的。地震震级大小、破坏程度不同,所需求的物资也是不同的。这给物流中心的建设又带来挑战。很多货物需要临时准备或调配。

2.3 极端条件下的作业

要考虑处于灾区,尤其是野外作业的可能性。大部分灾区会没有道路、电力、网络、通讯,没有装卸货物的设备和设施。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序和高效作业,是应急物流的难点,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4 短时间内的巨大业务量

应急物流比较难以把握的是短期的高峰作业量问题,这对物流中心的设计及运作均提出重大挑战。这里既有设备及场地的作业能力问题,也有作业人员的准备问题。由于对应急情况下业务需求无法精确把握,所以对设计提出重大挑战。



3、应急物流,急在何处?

人们对于应急物流的认知,往往只是表面的印象。比如说地震发生了,天下突然大乱,毫无头绪。然而,凡事均有其规律,只有对规律进行认真分析,才能理出头绪,并找到应对方法。

3.1 急在第一波救援

灾害出现时,首先是救人,其次才是其他。战争出现时,除了消灭敌人外,及时救治伤员也是重中之重。

救助伤员,需要药品、血液、医务人员、野战医院等,这是最为紧急的救援。伤员的救治,需要立即实施,不能有任何的延误,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从废墟里找人,救人,需要专业救援队伍,需要救援器材,这也是最为紧急的救援。

黄金72小时,留给救援的时间是紧迫的,任务是繁重的。所以,应急物流要优先考虑这些需求,优先考虑救人所需要的装备、器材、物资、人员等。只有这样,才抓到了问题的根本。与救人无关的其他事情,应统统放在第二位考虑。

3.2 急在吃饭、睡觉、保暖

灾害来临时,人们会缺少最低限度的食品、水,缺少睡觉的场所。这也是非常紧急的。

要保障在24小时内,满足生命最低要求的吃饭、饮水、睡觉的需求。尤其是老弱病残人员的需求。

当灾难进入常态时,食品、药品、交通、通讯、睡眠等的需求逐渐常态化,应急物流也进入一种对应的常态化。应考虑此时的供给问题、道路修复问题等。

3.3 急在预防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包括余震、防疫、抢劫、洪水等。从物流角度考虑,要注意次生灾害对于物流的需求,要防范次生灾害给物流带来的新的困难。

对于次生灾害的预防,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更需要有准确的判断。人们很难对付再次的灾难,从心里上没有准备。

此外,当灾难发生时,通讯与电力系统的恢复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物流的需求是非常专业的。

3.4 灾难带来的困难(急在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下的救援也是急的要素之一。如海难救援、冬天救援、雪天救援、雨天救援等。

一个健康的人在极端天气下生存要比平时困难得多。而极端天气给应急物流的实施又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明确了急的所在,应急措施也就有了方向。可以列出的东西很多。单纯从物流的角度考虑,可以有以下内容:

救援人员:包括抢险部队、医务人员、警察、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等;

交通工具:包括飞机、汽车、船只、挖掘机及其他工程机械;

救援器材:包括医疗器械、野战医院、帐篷、挖掘机、通讯设备、发电设备等;

救人药品:包括血液、常规药品、食品(多品种)、纯净水;

生活用品:包括被子、服装、水桶、移动厕所、消毒剂等;

其他物品:包括家具、炊具、毛巾、牙刷等必需品。



4、应急物流系统建设要领

通过对应急物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初步提出物流系统建设的要领。

4.1 物流中心总体布局

要立足于全国布局,统筹考虑,避免单点布局,避免在过于偏远区域布局。这样可以在灾难发生时,可以通过附件网络节点及时救助。

要有足够的道路交通支持,最好有高速公路、铁路,并连接机场。可以快速响应。

要考虑第一波救援达到的半径,由此选定物流中心的地址。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相差明显,应急物流中心建设应考虑多点布局问题,确保任何地方的灾难发生,均可在第一时间及时达到。对于第二波和常态化的救援,则可以考虑全局联动。

要考虑有针对性的布局,如地震带分布,台风登陆分布,都对应急物流系统建设提出选址布局要求。

4.2 自动化

应急物流系统建设不宜追求过度自动化,但适度自动化是必要的。要克服对于自动化系统的依赖和恐惧两个极端心态。既要从应急需求来确定系统的自动化的水平,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自动化是作业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也要从建设及维护成本去考虑自动化的必要性。此外,安全性也是自动化选择的一个参考因素。

实际实施时,应考虑人工作业和自动化作业的平衡,即保持安全库存的基本需求。比如,当设计自动化立体库时,应考虑以地面堆垛和叉车作业为辅助的储存方式,以便确保在紧急状态下(如停电)系统的可用性。

在建设应急物流中心时,既要考虑到紧急状态下系统是否可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灾难发生的地点与物流中心的地点是不重合的。因此,在设计了一般的防震、断电、数据备份等措施外,没有必要为物流中心设计更为稳妥的安全措施,不要将灾难发生地点与物流中心的地点混为一谈。但用于部队的核心战略物资除外,关于这一点,应从安全性出发进行专门的研究。

4.3 信息化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高物流快速响应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这些都是提升应急物流水平的重要工具。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信息化支持的物流系统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物流需求。

此外,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于自动化不足的弥补效果。简单来说,信息化可以在提升作业效率,快速响应等方面,弥补自动化不足的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因为在应急物流中,往往存在信息系统失效的问题。这时,如何快速恢复系统将成为取胜的关键。这也是应急物流的重要特点之一。

信息化对于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在于离开了信息系统的指挥,可能无法进行起码的作业。越复杂的系统,规模越大的系统,自动化程度越高的系统,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型越高。因此,有效的备份措施和快速恢复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幻想信息系统是不可攻破的,而应该将精力放在系统的恢复上。对于机械设备也是如此,必要的备件是非常必要的。

4.4 安全性

安全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

1)货物的安全性



应保障货物在储存、拣选、装卸、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有些特殊的货物,如药品、血液等还需要考虑温度的控制。与此相关联的是备用电源的准备,这对于物流系统的建设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要保障在极端条件下的可用性,尤其是应急状态下的可用性。除了平时的维护保养外,日常的应用尤其重要。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在不断使用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其可用性。

3)人员的安全性

作业和维护队伍应保持最低配置,这是为应急准备的最低限。应急情形下,需要的人员比平时多得多,但如何保证这些临时人员的可用性,应考虑平时的培训和演习。不然,安全性是无法保障的。

4)数据的安全性

对于现代物流系统来说,没有什么比数据安全更重要的了。为此,安全的数据备份措施(不止一个)和快速恢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应急物流区别于其他物流的重要内容。当然,有的民用物流系统对于数据的安全性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4.5 应急能力

应急能力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快速出货的能力

快速出货是应急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并行作业的可能性,要做到有条不紊。信息系统要有应对紧急状态下出货的能力,人员培训要符合快速出货的需求。

2)快速集货的能力

越是紧急状态下,越应该考虑作业的有序性。集货管理是应急物流下的关键内容之一。平行作业下,货物如何快速集结,这一问题首先应从信息化系统入手。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是维持有序作业的核心内容。

3)快速装车的能力

单元化物流是加快装车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航空、铁路运输条件下,带托盘运输将大大提升装卸水平。这一方法已经在很多场合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4)快速配送的能力

远距离的输送必须采用飞机或火车输送才能完成,因此,要具备此条件,应注意物流中心的建设应临近机场、高铁、高速公路。还应考虑到与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的有效连接。

5)单元化物流

单元化物流是实现快速响应的有效技术手段。以托盘为单元的物流处理,可以在标准化前提下,完成货物的集货、装车、投送、识别。要实现单元化物流,单元与信息的标准化是关键,统一的尺寸和接口才能实现快速交接。



5、未来可用的技术

随着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应用于应急物流系统的技术具有非常多的选择。在众多的技术中,如何选择和突破限制,成为应急物流建设的重点。仅就物流中心和野外作业这两个环节来说,以下技术是十分关键的。

▶     1. RFID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

以RFID为代表的信息识别技术,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将是革命性的。它解决的不是自动化问题,至少还可以解决信息跟踪的问题,而在缺乏数据库支持的野外,信息的快速识别成为关键的问题。在成千上万的物资达到现场后,快速地分发物资显得非常重要,这时,货物是什么,应该配送到何处成为影响效率的关键。RFID渴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而移动互联网技术也是如此,未来的应急物流中心,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将是常态,而在灾难现场,将解决在野外的通讯问题,例如在海事卫星的支持下,系统可以进行远程通讯,从而解决物资的管理和定位问题。

▶     2. 高密度电池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

很少人关注这一技术的实用性,物流中心为了提高安全性,往往采用备用电源的方法,解决断电问题。在野外,没有电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各种电子设备如何运作。没有电将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如果能够开发出大容量、高密度电池,不仅可解决物流中心的应急需要,也将对应急救援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     3. 重型设备输送技术

野外应急救援需要重型设备,如挖掘机、推土机、大型医疗设备等,这些设备的运输和投放成为救援的重点。在汶川地震期间,由俄罗斯提供的重载荷直升机,对救援产生重大影响。

在重型设备输送技术中,无人机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技术。未来,适合于野外作业的重型无人机和机器人将有很大的用武之地,甚至会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      4. 模块化技术和标准化技术

现代物流已经对模块化和标准化的意义进行了详细探讨,将其重要性提高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事实上还远远不够。

简单来说,模块化和标准化也是应急物流建设的重点。这可以从系统的互换性,可装配性,易于运输和储存等多个方面得到验证。特别重要一点是:模块化和标准化对于减少浪费,提升快速响应能力至关重要。有一个小的应用可以说明这一点:如果将用于应急物流的包装设备,如托盘等,设计成可用于现场应用的基本元素,如房屋的单元,将会产生非常有用的效果。



6、应急物流建设新模式探讨

我国的应急物流建设,以往采用的主要是政府和部队投资建设为主的单一模式。这一建设模式不仅存在设备设施浪费严重的问题,更存在平常维护管理困难的问题,其后果是:导致在应急需求时因为人力、技术、系统等问题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巨大隐患。

一个可以采用的新模式是建议采用以“民用为主、应急为辅”的建设思路,这一思想与军民融合的建设思想一脉相承。主要内容是投资主体由政府(军方)改为企业,建设符合应急物流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有望解决现有存在的问题。

1. 采用“民用为主,应急为辅”的基本原则。民用为主,主要是解决平时的使用维护问题,应急为辅则表示应急的时间短,不具备常态。投资和保障主要由地方完成,这样会解决大量的投资问题;

2. 按照应急物流的要求建设。这一点非常重要。主要要解决快速集货,快速配送的问题。物流中心物资除部分是应急需要外,其他可以为民用。此外,要为应急物流留出足够的空间,如收、发货场地等;

3. 军方或国家给与地方一定补贴,在用地和选址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主要解决整体布局问题,避免盲目建设;

4. 军方和政府部门应进行经常性检查,确保设施设备和系统的完好性和可用性。这也是这一模式的要点所在,平时要充分做好准备,才有可能满足应急时所需;

5. 人员配置、培训按照应急物流要求进行,应急需要时无条件给征用;

6. 具备一定的保密要求,建立符合军队、政府要求的信息系统接口。

这一新型建设模式不是取代现有应急物流中心建设模式,而是作为应急物流的一种补充,解决未来大规模应急物流中心需求的问题。符合军民共建和军民融合的总体建设思想。一方面减少浪费,减少部队投资,另一方面则保证了应急时突发需求。

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应急切换问题,系统连接问题,军事保密问题,人员培训问题等。

当然,应急物流系统建设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长期细致的研究。本文仅提出一些粗浅设想,希望起到抛砖引玉,开阔思路的作用。


文章转载自:伍强科技由Soo56编辑,供行业参考学习;如果希望您的公司和产品被报道,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分享到:
若您的公司或产品想被报道,请狠戳 寻求报道 如您有新发现,狠戳 我要爆料

点击继续加载下一条

特色服务

Soo56微信公众平台

  • Soo56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06-2015 Soo56.com 版权所有 物流搜索 京ICP备11042521号 物流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