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公众号
“五维交通”:大数据时代的智能交通
2015-8-17
摘要:

之前谈了很久的的“智慧交通”如何实现?答案就是“五维交通”。传统交通行业解决“空间”和“时间”(三维+一维)的四维问题,以前车在三维空间中走,借助传统交管系统描绘出车流、人流在时间轴上的空间分布大体情况,这就是“四维交通”。“第五维”在哪儿?就在数据层面上,营造一个DT(Data Time)生态,通过充分利用数据技术服务于城市智慧交通。

“五维交通”三要素

“五维交通”由三个主体组成:人,车,环境。当整个世界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进化时,万物互联、智慧融合,每个主体因素都在发生变化。人是需求主体,像“滴滴打车”、“嘀嗒拼车”、“天天用车”等便捷出行APP服务重构了大众供需。传统汽车实际上从工业时代的出行工具(把人从A地运到B地),变成未来的智慧汽车,同时是生活服务入口。在“互联网+”的时代,跨界融合、竞争十分常见,通过什么打破每个行业的壁垒和边界?实际上是通过场景去打破的,所以互联网公司能够不断地进入到新行业并实现创新,其实是抓住了某些特定场景的用户需求,并且从一个高频服务扩展到低频服务。

车也是一样,传统汽车解决了“衣食住行”的“行”,但互联网汽车能够串联“衣食住行游购娱”所有场景,车是未来的服务入口,车搜集你的行为数据,了解你的生活特征,所以智慧交通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交通环境,目前是靠人去治理城市路网、城际交通网络,DT时代的智慧城市是基于大数据的人机融合、实时治理,即人工智能加上人类智能共同治理超大型城市,因为数据量极大、实时数据流动很快、云上处理成本极低、传感器成本极低,甚至于接近免费的时候,每辆车、每条路、每个人都附带大量传感器,车上配置多种传感器,我们身上也有很多传感器,整个交通环境中,例如卡口、路面、路灯、红绿灯等诸多交通设施上都会安装大量传感器,所以城市交通会产生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洪流”。而这样的交通数据洪流必须由交通云和大数据来承载,因为传统互联网虽然解决了应用互联,但数据孤岛之间存在非常大的鸿沟,降低数据流动速度、提升数据流通成本,数据之间若想统一格式、流动更快实际上要付出很大成本改造技术架构,所以“五维交通”要建立在社会公共的交通云上,阿里云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智能交通云“的公共建设,例如阿里交通云正在与贵州交警、浙江交委、武汉交委(高德)合作,在多个城市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交通”。在同一个交通云平台基础之上,城市与市民数据才能实时流通,现在O2O服务必须能够实现人们“即时满足”的要求,例如我准备出门,打车时最好不用等,希望有辆车马上来接我,这个时间与耐心几乎跟我们点开网页是类似的,“点击”触发“即时结果”,这就要求交通全量数据能够快速把供需双方对接在一起。

互联网汽车发展方向

当前互联网汽车有三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开发、储能技术、能源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从传统能源革命的角度去引爆车的硬件创新点。

第二个趋势,是自动驾驶。不少互联网企业、传统汽车厂商都在研究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在后面是灵活适应复杂路况的高级人工智能,是基于海量的高精度地图数据的实时预判、精准操控,包括对驾乘人员、周边环境的理解,未来互联网汽车会有一位逻辑层面的“大白”(智能管家)和一辆物理硬件层面的智能车载体,当你出行时,“大白”就会注入到车空间中,当你回到家,“大白”会注入到你的智能家居环境中,人工管家会跟随用户的不同场景而提供最适合的服务,所以,自动驾驶只是 “大白”的智慧功能之一,其所有功能的基础都是大数据。

第三个趋势,是互联网。既然车是一个连接几乎所有生活、工作场景的重要工具,互联网带动了大量的信息对接、资源组合、服务创新。所以,未来的互联网汽车是有很大的一个空间,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和第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从蒸汽机、电力、信息引发的,所以互联网汽车实际上是把之前的三次技术革命整体能量同时引爆,所以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看好的“风口”。

重构供需图

人的主体是由供需两部分组成,原有模式是说工业时代是“企业”供需,现在DT时代是“社会”供需,企业供需是由企业来提供资源,例如城市出租车的牌照是有限的,每年酒店住宿供给也是有限的,企业资源无法大规模扩大供需。而当前如顺风车、Airbnb等共享经济模式,在旅游行业、交通行业、电商服务业都层出不穷,实际上是在扩大供给、创造需求,互联网平台以共享经济引爆了传统行业的创新大势。需求因为社会化大供给的出现而促使成本大幅下降,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对接供需,提升体验,激活更多需求。例如以前很多人挤公交、挤地铁,拼车出现后价格下降到老百姓都能接受的程度,更多人转向打“顺风车”,因为需求增长,更多私家车主愿意开“专车”、“顺风车”,这就是供需同步提升、资源社会化的价值。

“互联网+交通”平台

整体供需模式的关键在于数据提升效率,数据处理能力、对用户数据的理解能力,必不可少。左边是需求方,右边是供给方,运送的对象就是乘客、货物,右端是出租车、快车、专车、司机和货车,在阿里交通云生态圈中,融合了货车帮、滴滴(快的)等合作伙伴提供社会化大供给。而滴滴拼车模式、Uber模式,是把底层的供给方、需求方完全打通了。当打车需求旺盛的时候,价格就不断攀升,有一部分乘客就会转化成专车司机,直接创造供给。而中间是至关重要的“互联网+交通”供需平台,平台底层是由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构筑的基础设施,平台中间层实际上是大量数据的沉淀“洼地”,上层是高效的社会资源调度算法,这个算法持续在优化,每天在迭代,从而能更高效地创造弹性供需、灵活调整市场价格、自动调度资源。

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举一个例子,大量的交通数据是沉淀在哪儿呢?2015年4月,高德公司联合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沈阳、大连、无锡、青岛等8个城市的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各地广播交通台等权威媒体机构,共同推出“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政企合作建立一个开放的交通公共服务平台,上面融合了海量高德交通数据、政府交管部门数据,共同研发出“高德拥堵指数“,北京交通台定期播报,市民择优出行,所以政企合作全面激活政府存量数据,借助高德实时性数据的优势,取长补短、协同增效。类似滴滴的移动数据,利用两周时间就可以把整个北京所有道路路网画出来,是基于互联网大众出行行为的快速更新。

数据可视化应用

最后,目前已经有很多“五维交通”的治理创新实例,社会通过第五维度的交通数据能够解决哪些痛点场景?比如出租车实时调度的可视化展现(左上角图),以及公交车的每站拥挤程度(左下角图),可以直观看出每天0点至24点哪条路流量密集,如何分流、限流,在哪条路上需要设置更多公共交通,例如某些站点的公交车上乘客多,可以开设地铁线路、或者引导更多专车的社会力量来解决。

从北京上下班的人员流动图(右上角图),直观看出住宿地和工作地两点间产生大量交通流量,当北京市地铁考虑调价策略时,结合北京市人群的收入数据地区分布来看,能够直接判断出上调制定地铁路线影响到的中低收入群体多寡,所以通过交通数据和其他维度城市数据的融合对接,能够产生很多特别有价值的治理创新。通过交通和社会治安数据交叉比对(右下角图),能够看到涉毒、涉恐车辆的动态走势。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由物流搜索网编辑整理,不代表物流搜索网立场。如需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来源:阿里研究院

分享到:
若您的公司或产品想被报道,请狠戳 寻求报道 如您有新发现,狠戳 我要爆料

点击继续加载下一条

特色服务

Soo56微信公众平台

  • Soo56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06-2015 Soo56.com 版权所有 物流搜索 京ICP备11042521号 物流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