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公众号
2015中国物流技术峰会嘉宾观点集萃
2015-3-27
摘要:

3月18日,由物流搜索主办的2015中国物流技术峰会暨2014LT中国物流技术奖颁奖盛典在北京盛大启幕。来自全世界的物流界风云人物英雄论剑钓鱼台国宾馆。物流大咖齐聚一堂,共商大计,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与未来。以下是嘉宾发言观点,在此与大家分享。绝对高大上!

大会主持人、德国物流协会北京分会会长王俊静:物流与供应链的价值正被全新定义。

 2015年,新技术浪潮喷薄而来,势不可挡!正在颠覆传统思维,驱动企业转型和业务创新,重塑客户价值。产业生态进化在碰撞和融合中悄然发生,使我们身临其境,也身陷迷雾!今天,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个性化需求和消费生命周期,在重构商业规则,移动互联网大潮之下,新的商业竞争已决胜于千里之外,物流与供应链的价值正被全新定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拨云见日、把握机会、高瞻远瞩,共同“创建物流技术新生态”。这也是本届中国物流技术峰会的主题。


_baidu_page_break_tag_

物流搜索网CEO徐军:

物流技术装备的发展进入新生态,必须用产业融合的思维和互联网的思维审视整个行业。

我们最初的想法和梦想,就是希望让领军人物和领袖企业带领我们行业快速发展,为行业寻求榜样和标准。从2011年寻找物流正能量,到寻找物流下一站,我们今天定义为物流技术新生态。

第一,我们不断倡导整个物流技术特别是国产技术、自主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第二,我们希望融合上下游产业链之间加强合作、交流、互动。

第三,我们希望物流搜索搭建的平台,不仅仅是提供服务的平台,也希望在未来互联网时代,提供更深入、更广泛的服务。

    从主题的设置来看,我们不仅体现LT的前瞻和秉承创新的理念,在快速发展变革的时代,我们具有更新的意义。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生态,物流技术装备的发展也进入新生态,我们企业面临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企业面临拥抱变化,拥抱互联网,顺应互联网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驱动和机遇。通过LT这样的平台,分享和探索物流最前沿的技术和思想,通过领袖榜样的力量,带动企业和行业不断前进。

    我们处在互联网的时代,今天必须用产业融合的思维和互联网的思维审视我们这个行业。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奖,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互联网+,我们看到互联网在经济转型结构中的作用在加大,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这样的春天里,2015年我们应该沉下心来,更加理性地寻找物流技术的风口,顺势而为,让行业腾飞。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互联网+,不管是加物流还是加装备,不一定是颠覆,但肯定是融合,肯定是我们产业的升级。移动互联网会嵌入企业研发、交易、服务等各个环节,不断开放透明,打破陈规,让生态进化,新的生态将会更加开放、公开、透明、和谐,技术的投资,也会释放更多的创新潜能。行业领袖以他们卓越的智慧,全球视野,行业远见和创新变革,推动我们行业不断进步,他们是变革的践行者和示范者。我们今天探讨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标准,见证物流技术奖的传承,感受创新者给我们带来的鼓励和感动。


_baidu_page_break_tag_

中国物流技术峰会主席丁俊发:制造业2025给中国的物流技术装备行业一个很大的空间。

 第一,7%GDP的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实际上要完成7%的GDP是很困难的。GDP与物流业有什么关系呢?从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物流总值与物流增加值一般要高出GDP 5-10个百分点,但是从2009年开始,已下降到2-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的物流业已经进入到中速发展时期,重点任务是转变物流业的发展方式,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第二,制造业2025给中国的物流技术装备行业一个很大的空间。我们要更多地关注PMI指数。从2015年1月开始PMI跌至50%以下(49.8%),2月份49.1%。新订单有广大幅度的提升,中小企业回升较快,但是幅度很小。我们作为物流装备制造业要关注这些变化——自主知识产权、信息化、供应链与市场占有率。我认为光搞两化融合是不够的,要赶快向工业4.0转型,制造业2025将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我们将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中国的物流装备行业,也将走强国之路。

    第三,把创新创业作为新的动力。大数据显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表彰的企业、产品、企业家,在创新与创业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值得大家学习。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和职工创新创业,要营造更好的环境设立创新基金和劳动奖,在劳动力高素质上下工夫,发达国家成果转化率40%以上,中国只有10%,中间环节严重短缺。我希望物流技术装备行业要有所突破。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向物流业现代化进军的同时,要提倡在物流业空间中创造更多的就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业,我们伸出双手拥抱创客。

    第四,物流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进入供应链时代。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全球供应链战略。世界因供应链而变,世界因互联网而变,得供应链者得天下。国家有“互联网+”行动计划,同样应该也有“供应链+”行动计划。物流装备技术企业是供应链的技术保障,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工夫。

    第五,重视物流装备服务业的发展。我们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存在恶性竞争,特别是价格战。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全国的制造业已经有了新的动向,就是要发展物流,发展制造服务业。全球制造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服务业收入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20%-30%,有的跨国公司已经占到了50%以上。我希望大家高度关注,我们不仅仅要在品牌质量上下工夫,我们还要延伸我们制造服务业,我们的物流技术装备行业竞争要在服务上下工夫,延伸我们的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开创新的蓝天。 


_baidu_page_break_tag_

2014LT中国物流技术奖专家评审会主席戴定一: LT每年都有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奖项。

   今年这个奖项已经是第四年了,一个民营企业做这么一项公益事业,越做越成功,效果越来越好,名声越来越大,它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市场化的价值,也就是说评选过程是依据市场的检验,所以在评选过程中,最主要的筛选过程来自于市场的评价,来自于实践者。

第二是相对严格规范公平公正,经过两轮评选。第一轮经过2000多位实践者,由企业评委来进行打分,网上评选,产生入围的产品、企业家和企业。这样的入选范围的筛选,完全是通过市场的眼光。第二轮经过12位评委进行评分。这12位评委,来自于各个方面,都是在技术装备领域里头非常有经验的,既有理论也有实践,而且代表性非常广。最后以得分多少来进行筛选,同时进行公示,还要经过重大的调整。如果有集中的地方,比如说几个奖集中在一个企业上,可能就要调整。这样才最后形成今天的结果。所以整个过程非常规范、透明。

    第三,LT奖每年做一些实时调整,这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不是僵死的制度,每年根据上一年的经验教训,根据当年一些新的变化,一些新的特征要求,做一些微调,我相信这样的微调还会走下去。比如说今年的微调,我们在候选名单中,感觉有缺憾,经过一部分评委提议,新增加了在名单中没有出现的企业家和产品,作为特别创新的推荐奖。这点可能很有创意,既不动整个奖项大的框架,但是又充分地发挥专业评委在业界的一些权威的知识或者是他们的一些感受,来提升我们评选结果的创新性,作为一个尝试,也在这儿一并推荐给大家。

    所以整个评选过程,我体会到,一是尊重市场,第二客观公正,第三实时调整,体现它的生命力。我相信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这个奖项会办下去,越办越好。评选下来的结果,给我们一个非常浓烈的气氛就是“创新”二字。今年报上来的以及筛选的结果,从产品来看,创新的东西非常多,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际的,最新的创新成果,都会体现进来。企业和企业家,他们在创新应用方面,确实给很多人启发,还有借鉴意义。所以创新的气氛非常浓,我想这正体现了新常态的要求。我理解新常态,就是降速求变,把速度降下来,把掩盖的矛盾暴露出来,让矛盾推动新的平衡,这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那么现在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效果,今年创新的色彩非常浓,当然创新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和发达国家相比,和世界上创新能力非常强的一些国家相比,我们创新的路还很长,这也是我另外的一个感受。创新对于我们物流装备,乃至于整个中国经济的转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我们对于整个创新的规律还知之甚少,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这样一个状况。我们了解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说需要有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我们知道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我们应该注意关注这些发明权、创新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知道应该有一些像资金的安排,无论是风险资本,还是天使资本等等,这些可能对于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但是我们不能保证这些东西加起来就一定会有创新。它们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是不一定是充分条件。没有创新能力,国家转型将会很困难。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文化上的一些弱点。创新一定代表了一种思想解放,如果创新不利,一定是思想上有很多的束缚,这一点,从我们文化上还是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我们在文化中有一些禁律,有一些禁区,有一些是不能寻求突破的乐趣。那么在西方或者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创新的价值观、方法论跟我们有很大差别。有一些创新本身就没有任何的回报,也不需要,创新本身就是它的价值,就是它的乐趣,就是好奇而已。我们允不允许有这样的思想,允不允许有这样的价值观?所以对我们国家来讲,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反思。解放思想,仍然是提高我们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对我们来讲,要探索我们本身思想文化上的一些包袱,要去探索如何突破创新的一些制度安排,一些必要相关的措施。这样我们这个民族就一定会一点一点地走出我们今天的困境,用创新的精神,实现国家的转型和中华民族的腾飞。



_baidu_page_break_tag_

日本MH协会会长小山 彰:

物流今后的理想发展由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向CSM(Corporate Social Mission)转变。

在我们日本学界以及相关的物流界都这样认为,在东亚,我们几个国家和地区将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龙头。今后我们怎么做才能把握时代的潮流呢?以往物流业以硬件以基础设施完善为主,这个也是国际物流大的趋势,但是今后我相信不光在硬件上,在软件方面我们要跟上,同时软硬件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才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潮流。其中包括很多详细的细节,比如说如何提高物流的效率,如何面临环境问题,同时保证安全和物流方面的细节,这些最好做到极致,才能达到物流业的发展。

2010年到现在产业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革呢?大家重视地球环境,同时重视人的工作环境,不光在日本,在中国也是如此。第二出现了网络发展,出现“互联网+”,出现了网络商店,因此我们在网络时代如何应对,也是重要的课题。第三是产地消,最近制造商开始发现在其他地方进行生产,同时运送到另外一个地区进行销售的商业模式成本过高,因此有脱离物流和运输的倾向,比如说在中国生产就在中国销售,在美国生产就在美国销售的趋势。

对于日本目前物流业的现状,以及日本物流业发展历史进行回顾之后,之后我对于今后理想性的发展做一下自己简单的认识。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企业社会责任,今后由CSR向CSM(Corporate Social Mission)发展。R指的是责任,它是被动的。今后物流企业必须有自己的主动性,M指的是任务和使命,如果是使命的话,我们不是被动做,我们是主动去做,不是必须去做,而是应该做。我们企业应该在政府之前考虑到要做到哪一点,然后主动做,为社会带来新的变革,为企业和业界带来新的推动。我们物流企业要做出新的贡献,同时认识到国际化的安全意识和装备的标准化,让更多的人才,不同人种、不同国家、宗教、性别的人进入我们物流业,为物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_baidu_page_break_tag_

唯品会高级副总裁唐倚智:创新是一种使命。

小山先生把物流的发展,从现在的责任要向使命转变,给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我临时将我的演讲变成了“创新是一种使命”。创新确确实实很重要,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都是发展的原动力。在物流界,或者在中国的当今世界,我们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跟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在物流装备领域里面,好一点的产品基本上是国外的品牌。民族品牌处于低端,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所有人深刻地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觉得关键的,我们缺乏创新,我们创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还不足。首要原因就是我们价值观导向的问题。我觉得创新应该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义务。现在我们要研究的东西很多,比如说RFID技术,RFID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是很浅的,还有一些核心技术没有解决。

我们看到很多西方国家,他们的创新意识比我们强,现在我们去看,凡是在物联网行业里面有所成就的公司都是创新的公司,都是技术型的公司,他们是全民创新。其实总理在两会上也说了,我们要万众创业,全民创新,提倡比较思考,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一个企业来讲也是这样的,一个企业,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就要把创新作为自己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存在的价值。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企业家认识到创新是自己的日常工作,另外一方面我们在社会上形成价值,不管企业的成败,为这个行业技术的发展做一些创新,这个企业就是值得敬佩的。唯品会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我们选择值得敬佩的企业进行合作。所以说企业的竞争是竞争力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创新也是每天的功课。各行各业要把创新当成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只有这样,我们在世界才会越来越强大,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受尊敬的民族。

    我曾到德国、英国去参观,我就发现他们国家也好,企业也好,对创新十分重视,有自己的研究院。往往很多创新发明不是科研院所出来的,而是企业做出来的,对细节研究得很透彻。每个企业和员工,都有潜意识——我要与众不同,我要创新。在他们的血液里面,在他们的DNA里面就有创新的基因。100个人这样,1000个人这样,亿万人民都是这样的,那就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也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所以创新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_baidu_page_break_tag_

北京起重机械研究院名誉院长陆大明:未来10年向智能物流发展。

我谈两部分内容:一个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一个是物流装备行业的未来走向。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个时期跟以往不一样,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还有其他一系列的东西,伴随新常态发生。实际上我们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实现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把一大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适应“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动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发展。

“互联网+”有很多含义,“互联网+”不是一个颠覆性的东西,实际上在原来意义上的一种升级。DT时代实际上是数据处理技术,以前都是IT,现在变成数据处理了。我们不仅仅要有数据的问题,实际上关键还是数据处理,尤其是大数据的到来。我们进入到这样新的时代,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看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目前我们面临新的形势,新的形态,新常态,“工业4.0”、“中国的2025强国战略”、“GT时代”、“互联网+”,面临各种各样的新名词,我们要做出自己的定位,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未来10年物流装备走向什么地方,到底怎么走?我想目前大的方向,3年、5年,10年之内,我们向智能物流发展,怎么样才能使得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物流产业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全球化、服务优质化,包括产业协同化,以及第三方物流,这些都是我们将来具体的发展方向。

我们一定要做好三件事,如果这三件事不能解决,智能物流也无从谈起。第一要避免恶性竞争,建立良性共赢的竞争机制。第二就是分工协作做好自己的事,要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千万不要你抢我夺,这样就造成我们行业无序竞争。第三就是规划,规划是决定物流系统成功的主要因素。我们物流装备面临国家“2025的战略”,我们要为这个行业提供物流,实际上也是我们物流行业的方向。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调整,才能使我们物流装备行业既能满足我们当前的需要,也能考虑将来的发展。现在社会在变,变得很快,我们物流行业要脚踏实地,认真做好自己的产品,我相信每个企业都能有很好地发展。


_baidu_page_break_tag_

斯堪尼亚中国战略中心执行董事何墨池:供应链优化是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在国际化时代,我们企业和行业是由很多供应链构成的,为了保证好的竞争,每一个供应链要最大化它的价值。因此每一个环节,责任也要优化,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要优化。我们要确保我们往下游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的价值高于我们产品的成本。这个成本也不仅仅是产品价格的成本,是它总体的经济效益。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经济价值,一是环保价值,这两个做好的话,就可以可持续发展,或者企业社会责任或者使命都应该是我们要做到的。如果我们能优化我们自己的环节,这点也是我们创新最大的推动力。谈到欧六或者国六标准的话,可以说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减少到差不多接近零,所以排放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到我们用什么能源。我们斯堪尼亚认为,必须用低碳燃料,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可行的可再生燃料是乙醇,可以合成生物柴油,生物气体。我们用水处理的污泥作为资源生产沼气提纯生物气体。如果在可再生燃料上加上混合动力的话,结果是非常好的。

电动车对我们长途运输来看有一个缺点,如果靠电瓶送电的话,它的重量很大。所以现在我们想在干线上用天线进行配电,然后用小电瓶解决最后一公里配电的问题,这是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回到供应链每个环节的角色和它提供的价值,就要考虑它的运营成本。如果用纯电动车或煤炭发电的话,就没有二氧化碳的减排。如果我们用风电或者太阳能发电,我们就能100%的二氧化碳的减排。但是目前来看,它的运营成本还是比较高的,现在用不同的替代燃料,最理想的就是生物燃料或者乙醇。但是这些燃料更多用于短途用输或者配送,城市的公交车或者城市配送车、垃圾车等等。长途运输,传统的柴油在未来10年里还是最理想的。我们要认识到,一个车辆的油耗靠3个因素,一个是驾驶员,一个是车辆自己本身的设计,还有一个是它的保养和服务。

下面我谈谈车辆互联。互联的车,用第一辆车的驾驶员遥控控制后面的车,这样确保这两个车的距离特别短,后面的车风速很低,大量减少油耗。后面的车,也给我们很多机会跟踪车本身的表现和驾驶员的表现。我们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出勤率和更低的使用成本。这个技术发展很快,现在我们已经有10万辆车进行互联了,这是一个试点项目,但是我相信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还有一个大的创新,就是手表。手表和车互联,驾驶员在手表里可以看到自己和车子不同参数的表现,也帮助跟踪,看他开车的技巧。最终我们还要谈每吨公里的效率。唯一最有效的办法,为了减少每吨公里的油耗,每个列车越长,总重越高,对我们的绩效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允许25米长的列车,我们在瑞典做32米列车的试点,芬兰允许72吨的总重,跟普通标准欧洲大陆的汽车对比,我们发现每吨公里的油耗就少40%,甚至50%。这是非常有改进前途的方案。




本文是物流搜索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分享到:
若您的公司或产品想被报道,请狠戳 寻求报道 如您有新发现,狠戳 我要爆料

点击继续加载下一条

特色服务

Soo56微信公众平台

  • Soo56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06-2015 Soo56.com 版权所有 物流搜索 京ICP备11042521号 物流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