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公众号
冷链:只“冷”没“链”?
2014-12-25
摘要:

2013年,中国食品潜在冷链物流总额已经达到32505亿元。多位分析师预测,2014年冷链物流产业同比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这一连串诱人的数字摆在冷链投资者面前,想不动心都难。然而,冷链物流真的像看上去那么美吗?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由5%、15%、23%提高至20%、30%、36%以上,基本实现成倍增长。此外,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分别由15%、30%、40%提高至30%、50%、65%左右。很快,各相关产业就要亮出自己的成绩单了。

2013年,中国食品潜在冷链物流总额已经达到32505亿元。多位分析师预测,2014年冷链物流产业同比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

这一连串诱人的数字摆在冷链投资者面前,想不动心都难。然而,冷链物流真的像看上去那么美吗?

冷库:“大跃进”的后遗症


目前,我国对冷库的需求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相关人士预计,到2017年中国冷库容量将增至1.4亿立方米。

巨大的市场缺口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一边是国家的政策扶持,一边是不断释放的居民消费需求,在这些重磅利好下,不但很多食品、医药、物流企业开始大兴土木,就连一些地产商、煤老板也纷纷跨界,“多、快”但未必“好、省”地建造冷库。而今,“大跃进”的后遗症却已逐步凸显:

第一是分布不均。前几年曾流行一种说法:天津的客商到山东来租冷库再拉回去,也比在天津便宜。这足见冷库分布不均造成了价格洼地。

第二是质量不高。很多冷库建的时候投资少,盖起来便宜用起来贵,能耗很高,精准度不够。有些乡镇园区的冷库吨位很大,但里面布局不合理、自动化程度低、温控程度也达不到要求。

第三是管理问题。在冷库的实际运营中,温控标准化程度比较粗放,也缺乏相关的人才。有些冷库为了节省成本,该用电的时候不用,无法正常发挥功能。

第四是利用率过低。目前中国的冷库至少有一半是被闲置的,主要集中在低端冷库,因为它们的建设不符合标准。有些冷库的实际运营量也就在20%左右,现有存货只够支付电费。

有业内人士戏言:很多有钱任性的老板,当初一拍脑门,觉得中国现在冷链要发展了,建冷库这么大个商机,上吧。不上还好,这点钱还能养老;一上,连棺材板钱都没了,最后全都痛哭流涕。尽管有一大群“先烈”倒下,但后继者们仍然乐此不疲,你方赔罢我登场。

很多冷库盖了起来,却运营不起来。中国冷库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与其说是数量缺失,不如说是功能性缺失。对企业而言,下一步不是建新冷库,而是对现有冷库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升级,这也是冷链设备商的新突破口。冷库经营者若不进行升级改造,一定会被淘汰出局。然而,市场又出现了另一个怪圈:冷库若不进行技术升级,市场竞争力就不够,客户就不来;但升了级,成本又太高,高昂的价格还是得不到客户认可,反倒是棉被运输有人买单。冷库经营者们纷纷抱怨:“不升级就是等死,升了级也未必能活。”

技术升级的目标是为了吸引客户,冷库利用率提高,回报率才能提高。但大量的客户从哪儿来?如果不能形成畅通的信息化渠道,不能聚集产业资源进行优化,就没有人知道,只能在小范围中运转。不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考虑,把冷库升了级也没用,不参与整个产业链的共赢整合是不行的。因为每个节点,如果不是无缝对接,真正存活,是要把这些东西融入到全产业链的运营中去。

专家们认为,应该按照大格局的思路来建造冷库,按照十年、二十年来规划。市场细分必然导致冷库升级,但冷库升级一定要用系统思维,不能盲目升级,盲目升级还是没有竞争力的。未来生鲜冷库将会大发展,来支撑中国人的消费口感、舌尖上的文化,而不是冷冻和常温,就仓促上马建冷库,是因为成本太高。因此,在建造冷库前必须思考清晰,要站在行业角度考虑。如果建设一个冷库,只考虑把技术设备做到最好,那么成本越高,市场竞争力就越低。在规划一个大容积冷库时,应考虑多重因素:产品类型、吨位、空地面积、期望的营业额、季节性波动、包装、到达时产品温度、运输方式、用于与运输连接的输送台、输送台的尺寸和设计、辅助服务等。


_baidu_page_break_tag_

冷链:易腐食品在囧途


造成果蔬产品损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机械伤、失水、变色、冷害、采收时过于成熟等。目前我国不可能做到果子从挂在树上起就全程监控,而国外的RFID技术已经能做到,每过一个节点就做一次无线扫描。在国内因为成本太高,所以企业不愿建,而国外已经形成公共平台了,种果蔬的人、第三方物流、零售商都“串联”起来,不是自己种完自己搁在冷库里、再自己运。从农商到第三方物流、再到电商,应当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全程监管。比如车上要有定位系统、温度计,冷藏车的门要能跟冷库无缝对接,水果蔬菜要预加工预冷,进冷库以后不会随便搬动、直接就能上车,上车之后温度是在可控范围内的。整个过程的温控数据是要连贯的,不能切断。收货人在收货时,一扫描就看到连贯的数据才收货。在卸车过程中也是对接的。而这就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目前在国外,信息化技术随时表现在网站上,每个时间节点的温度记录、运输状况,产品的在线记录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比如到了收货点要二次分装,分装是在什么样的温度环境下,分装袋能保持多长时间,在多长时间内能保持这样。四个小时内要是不能保证到消费者手里,就放在接货点。这种技术国外早就有了,而在中国没有。

国内几乎每个环节的运营者都在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反观国外企业,是共生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像麦当劳对它的“小伙伴”夏晖所说的:“你不要给我省钱,省了钱就等于砸了我的品牌。”企业只有自己练好内功、向消费者证明自己是货真价实的,把自己放到产业的格局中去。可惜现在真正有大格局视野的公司很少。国外冷链的有效运营能力能达到85%以上,而我们只有百分之十几。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进行冷链构架中,用的是团队思维,用的是产业链和互联网思维,用的是集群化运作思维。

从冷链发展需求来说,中国和美国、日本是没有区别的,是我们人为地把需求切割了,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中国消费者不是不想为冷鲜食品买单,而是不想为无谓的浪费和不诚信买单。中国消费者不是层次低,而是整个行业的行为导致消费者不买单。作为“上帝”,消费者不愿意吃不安全的食品。引导也不愿意买单,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不愿意为知识买单,也不愿意为未来买单,只看到眼前。中国在冷链投入里浪费了太多资金,如果当年有这种意识,每家拿出10%的钱来共同建立这条冷链,早就成功了。如果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想成功都很难。

技术设备:合适还是完美?


中国物流设备已经竞争到了白热化状态,很多企业都朝冷链行业发展。中金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受益于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变化、对食品安全重视、食品/物流企业规模化经营等因素,未来国内冷链设备需求有望呈年均15-20%稳健增长趋势。

合适还是完美?这个问题被抛给了正在选择冷链物流技术设备的企业家们。市场揶揄那些动辄抛出两三个亿追求设备“高大上”的企业。

很多人认为中国冷链技术还不行、冷库量还不够大、冷库内装技术不够先进,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本质问题。中国的冷链技术跟国外的已经相差不多了,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技术知识,而且中国的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过欧美。在冷库结构方面,国外的立体仓库在国内并不完全适用,因为中国未来的生鲜冷链是小批量、个性化订单,不是集约式的冷链,特别是在电商出现以后。这就导致整个冷库的建设不是按照传统方式来运作,必须打个性化牌,比如不同的温层,在冷库里的具体体现就是不同温度的冷库。因此,冷链设备应该追求“合适”而不是“完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很多国外市场需要的,国内市场并不适用。有很多国内的老板买了国外最先进的设备,成本很高,市场还不认可,怎么办?所以追求“合适”为好。

下一步,包括冷库在内的冷链都要做市场细分,不做市场细分是没有竞争力的。市场要分成高中低档,分为冷冻库、冷鲜库、冷藏库、气调库。冷鲜就是当天宰杀的动物,经过预冷之后就直接发往市场,适合当地,不适合远距离。冷冻适合远距离,通过冷藏车运送,保证不脱链。气调库主要是对高档果蔬,蔬菜再没摘下来之前,在地头就应该进行预加工,而不是带着泥拔下在库里来进行二次加工,那成本是很高的,但目前没有人去细化考虑这些。

冷库首先就是未来冷链市场的细分,第二是服务需求的细分,然后是技术匹配,引发技术革命。冷链的投入不是两三年就能回报的,可能要五年十年,所以技术必须领先,要看到五年十年后的发展,那时的服务需求就变了,技术设备的添置需求就出来了,做设备的老板也就进来了。


_baidu_page_break_tag_

生鲜电商:这是要“农业4.0”的节奏吗?


据统计,截至今年双十一,全国大概已经有3000家生鲜电商。2013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130亿,同比增长221%,冷链宅配规模39亿元,预计未来三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有7倍空间,带动冷链宅配市场6倍成长空间。保守预计2014-2016年生鲜电商增速分别为100%、100%及75%,对应2014-2016年销售额260亿、521亿及911亿。

目前冷链成本占销售额25-40%,随着未来冷链规模的扩大与成熟,成本会逐渐下降,预计2014-2016年冷链配送成本分别占比30%、25%及25%,由此得到2014-2016年收入规模分别为78亿、130亿及228亿。

被炒得火热的概念——工业4.0。“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那些采取众筹、预购形式销售生鲜食品的电商,打破了传统的供应链顺序,让货架期归零,最大限度地减少冷库储藏时间。有业内人士调侃:这是要“农业4.0”的节奏吗?

如果在运输前就进行集约化的粗加工,就不会造成这么大的成本消耗。而现在在运输前做粗加工的企业很少,他们没有这个意识。还有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是没有实现订单的市场化。很多菜烂在地里,是因为没有实现订单农业。

为什么现在生鲜电商这么火?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订单农业,未来的中国农业将是家庭农场。未来中国的农业,一定是订单倒逼市场,盲目生产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不时看到媒体报道,某地蔬菜滞销、某地水果滞销、要烂在地里了。这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生产、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所以现在的冷库不是单一升级的问题,而是要把冷库的信息放到一个更大的产业平台中去,放大信息量。所以会发展一个新的行业——大数据管理。但这只有具备实力的大企业才能做。一些大企业有能力整合,但他们未必有这方面的战略和系统专家。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在系统操作层面。C2B2C模式,先建订单,再根据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进行生产,农商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由电子商务包打天下。

冷链建设:有钱也别任性

2013年,我国冷链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24.2%,增幅同比提高16%。如果有钱就任性,资本的“宠儿”随时可能成为市场的“弃儿”。

罗兰贝格预测,受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未来将保持年均25%的高速增长,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4700亿元。随着冷链物流建设的推进,将释放出巨大的冷链设备需求。相关机构预测,2013-2015年,我国冷链宅配的复合增速为80%至120%,其中冷库、冷藏车市场规模为360亿元,设备市场规模为6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国内冷链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500亿元,冷藏车辆将达6万辆。预期未来十年,我国冷藏车年均增长将达到28%以上。面对这一串如此诱人的数字,企业家们该如何规划建设冷链呢?


_baidu_page_break_tag_

著名生态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祝开滨表示,未来的冷链创新建设要用产业链立体思维、互联网思维来指导。建冷库前先要明白五点:第一,为什么建?第二,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是什么?第三,受众群体是哪些?第四,如何把受众群体吸引过来?第五,如何做好创新服务?不考虑好这些,企业发展就会迷失在市场竞争的汪洋大海中!要考虑好我的冷库是为谁服务的,这些受众群体在未来五年、十年的产业布局是什么样的,能不能支撑我的发展。如果能,才继续做。比如冷鲜库,要看哪些人会跟我合作、哪些产业会融到我这里来,哪些市场需要我这样的特色服务,为什么需要?如果没有一个专业化团队帮我分析,就盲目造冷库,建冷链,结果肯定会失败。

未来的竞争,首先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第二才是资源的竞争。冷库、冷藏车都是资源。现在有人说冷藏车不够使,其实不是不够使,而是冷藏车的效用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没有被高效率地使用起来。在这种格局下,单纯从冷库角度买点设备、进行局部的技术升级,谁都可以做。但三五年后呢?有远见的人,一定会未雨绸缪,而有智慧的企业家投入时一定要考虑到十年、二十年后,而且一定要明白,未来中国市场是一个细分市场,特别是冷鲜市场。未来冷冻库还会保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份额会缩小,而冷鲜库的市场会扩大,因为电商更多需要的是冷鲜配送能力。

现在中国无论做哪个产业,必须要有能俯视这个产业的大智慧者来策划。按照产业思维设计好发展路径,然后寻找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匹配它。过了五年、十年,这样的战略规划还能还能使企业活的很好。中国的物流业存在着巨大的成本浪费,所以,在梳理行业、振兴行业前,应该先建人才智库,通过人才智库有效的梳理,产业发展路径思考清晰后再往下延伸,不然就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而任何企业的发展资源都是有限的。

著名专家王莉提出的果蔬冷库规划建设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首先要考虑冷库的位置:果树先经过加工处理后入库冷藏,还是先入库冷藏、然后再加工处理,两种情况下冷库的设置位置是不相同的。此外,还要考虑果蔬的输送路线。生产规模较大时,未加工处理的果蔬从冷库到达加工处理生产线、加工处理好的果蔬送到冷库,最好采用不同的运输线路,装运作业和接受作业应该分开。

其次是库房大小:库房大小根据年生产处理总量和储藏期而定。如果需要果蔬较长时间贮藏以供应市场,冷库的贮藏量可以按年生产量的80%计算。如果不需较长时间储藏,加工包装后能够及时送入市场,冷库的贮藏量就取决于加工包装生产线的产量,可以按照3-5天的包装生产线生产量进行考虑。

再次是库房高度:库房高度一般按照周转期长短进行选取,用于短期储藏或周转期短的库房高度较低,反之较高。堆放高度也与果蔬周转速度有关,周转快、等级分类多的果蔬堆放高度较低,反之较高。

最后是冷间数量、大小与布置:冷间包括冷藏间、预冷间(又称冷却间)等。冷间数量应根据加工生产产品种类、产品周转时间及冷间功能划分与要求等来确定。最好将不同产品贮存在不同的冷藏间,避免果蔬多次入库;未包装和包装好的货物应放置在不同的冷藏间内。冷藏间的大小应根据贮藏果蔬的组合药品中、包装规格、运输堆码方式等确定,还要考虑是否使用托盘和电动叉车。冷间应按照不同的设计温度分区、分层布置。

物流网址大全 物流行业物流网站中国叉车网物流设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殿军

本文是物流搜索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分享到:
若您的公司或产品想被报道,请狠戳 寻求报道 如您有新发现,狠戳 我要爆料

点击继续加载下一条

特色服务

Soo56微信公众平台

  • Soo56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06-2015 Soo56.com 版权所有 物流搜索 京ICP备11042521号 物流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