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比全国出口三成的烟台冷冻水产,被物流挫痛“软肋”:多达百万吨的年净进口原料中,80%须取道周边口岸进境,每年为此多支出1亿多元的物流费用!随着“冷链 ”产业的风生水起。
现状:百万吨原料进口转走他港
“目前,我们的进口原料主要从韩国釜山港直接小批量进口,或者从青岛港进口并使用当地冷库存放中转。”提及进口,烟台水产业内者不约而同摇头叹息。
作为全国冷藏加工产业一大板块,胶东水产品出口到日韩,甚至更遥远的欧美、中东等地,已是家喻户晓。而鲜为人知的是,水产原料转走他港是一个普遍现象。
烟台港有关负责人列举了一组相关数据,令人瞠目:“目前,烟台冷冻水产品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的30%,每年净进口原料约为100万吨,但有关据统计显示,约80%的货物是通过其他口岸进境。”
果真如此?烟台口岸的其他权威部门,印证了这种说法。“包括冷藏、水产品、食品等加工企业在内,目前烟台地区大约有120多家,总加工能力约100多万吨,其中,80%的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仅东方海洋、共同食品、安德水产等主要加工企业,每年就能产生近3万多箱的进出口箱量!” 烟台检验检疫局水产科负责人郑雪莲说。
问题:舍近求远的代价:1个亿
郑雪莲告诉记者,山东检验检疫部门有统计,烟台市的出口量约占山东省的45%左右,约为90万吨。“按照平均出成率75%计算,每年需要原料120万吨,扣除本地海域产品约20万吨,每年净需进口原料约为100万吨。” 水产舍近求远劳神伤财。
有关方面调研显示,周边具有保税冷库功能的青岛港、大连港和天津港等在对水产品收取的港口费用标准均高于烟台港。物流软肋,让企业成本开支隐隐作痛。据初步测算,本地区水产品加工企业每年要为此多支出物流费用超过1亿元!
转走他港原由在哪?业内者一语道破:“咱烟台缺乏大规模公共保税冷库!”
记者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自用型冷库,以存放制成品为主,辅助存放少量原料。
破局:烟台筹划建设冷链物流园
今年起,烟台保税物流尽享政策福祉,关于打造“冷链”的企业呼声渐高。
“以往,烟台上下游产业缺乏相应的低温物流节点衔接,出现断链。随着保税港区的验收合格以及开关运营,与烟台水产品加工业密切相关的冷链物流,必将获得长足发展。”
面对采访,烟台保税港区有关负责人肯定了说法:“完善保税港区冷链物流的基本功能,能有效缓解长期困扰本地区水产品加工企业的仓储物流瓶颈问题,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将进一步提升山东半岛地区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烟台保税港区内建设公共保税冷库,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客户,结合集装箱场站一体化的操作模式,成本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
保税港区政策专家还讲,建设在保税港区的冷库,距离码头前沿只有几百米,可以保证整个冷链在装卸、运输过程中不被破坏,保障冷藏货物的内在品质,从而在后续加工中降低损耗,保证出成率。不仅如此,保税冷库与场站相结合,减少了客户服务环节,能够根据客户需要直接分拨配送,减少运输成本,实现集约化的现代冷链物流配送。
记者采访中获知,烟台正在加紧筹划启动冷链物流园建设,力争早日投入使用。“目前,我们已就冷链物流园建设同有关方面进行了深入洽谈,一旦建成,每年至少可以带动全市水产品进口50万吨以上,节省费用约5000万。”
相关新闻:冷藏车年均增长超20% “冷链运输”无处不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冷饮、肉制品、蔬菜水果到鲜花、医药、电子产品,令许多人尚感陌生的“冷链运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烟台保税物流政策专家讲,目前,我国的商用冷藏库面积有700多万平方米,保温车约3万辆,铁路冷藏车6900辆,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未来10年内,我国的冷藏车年均将增长28%以上,冷藏库年均增长30%以上。
冷链物流,泛指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一系列过程中,为保障产品品质而采用相关技术或设备进行温度控制的全过程,是以冷冻工艺、制冷和保温技术为基础的物流过程。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由物流搜索网编辑整理,不代表物流搜索网立场。如需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来源:物流搜索
点击继续加载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