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至28日,时尚之都--上海再次震撼全球。
Bauma China 2008以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了全球1600多家展商、10万专业观众共赴豪门盛宴。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完美展示。21万平方米的舞台上,DOKA、HALFEN、MAN、SCANIA、龙江、江苏沃等世界级企业首次粉墨登场,德国、英国、芬兰、意大利等组成国家展团重磅出击,代表中国喊出强劲声音的中联重科、三一、柳工、徐工等本土企业集体亮剑……
次贷危机、货币恶性通胀、国际原油涨价、房地产行业增速下滑及原材料价格飞涨诸多不利因素引发的股股寒流,似乎没有对工程机械行业予以重创。人们不禁要问,Bauma China表层呈现的旺盛生命力依靠什么来支撑?宝马展如火如荼的背后又有哪些新的潜流在涌动?
一看中国本土企业的民族自信
先看一组数据。2007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2223.20亿元,同比增长37.17%;2008年,仍以波浪式上涨走势发展,全年销售增长30%左右,销售总额有望突破3000亿元。海关总署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1至7月,累计出口工程机械整机及零部件76.7亿美元,同比增长72.2%,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按此速度预测,全年累计出口额可达130亿美元。
再看几个龙头企业。此次宝马展,徐工集团再次派出强大阵容,精心挑选41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充分展示规模、实力和品牌形象,光彩夺目。QAY500吨全路面起重机是我国目前自主研发的最大吨位的汽车起重机,集多项国际先进技术于一身,采用徐工29项专利技术。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徐工起重机向超大吨位跨越的第一步。同时,安全性能、自动润滑系统等细节质量的提高,使该产品列为国内大吨位起重机第一扛鼎之作,重重打破国外巨头对高端起重机产品技术的垄断。
6大系列22台产品是中联重科首次启用“中联”、“CIFA”后的崭新组合。这家原本领先国内混凝土机械制造业的龙头老大,因成功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专业生产企业CIFA一跃成为世界领先的专业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
一向以“品质改变世界”著称的三一重工,更是不惜血本狠租展区6000平方米,45台精品设备闪亮登场。三一重工所展产品近半为新品,享有“亚洲首台大吨位旋挖钻机”美誉的SR入岩旋挖钻机系列大出风头。现场精致的SHOP店、有趣的动态模拟区、全面的零配件展示、起重机GCP演示等,新颖别致,引人注目。
群雄逐鹿上海滩,中国本土企业大领风骚,毫不掩饰自己的民族自信,根源何在?首先,商场如战场,谁抢占推销平台制高点,谁就夺得致胜先机。中国企业主张虚怀若谷,更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与其说此次宝马展本土企业集体亮剑是打一场家门口的阻击战,不如说是团体出击抢占世界市场更贴切。自信,压力使然。
其次,加入WTO、“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相继执行的国际化进程的三步走,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推向国际化发展轨道。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低成本低价位机械产品需求量激增,国内产品恰好符合此项要求。同时,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工程兴起,性价比优势突出的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自然成为首选。专家预测,2010年全球工程机械市场总规模在145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3%;我国年均增长10%左右,2010年将达320亿美元,占22%的市场份额。“蛋糕”如此诱人,吹响集结号全线出击,已是时不我待。自信,形势使然。
再者,改革开放30年,国家一直把国内企业的开放、走出国门当作关注焦点,倾力扶持、积极引导,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在大好形势下飞速发展,快步进入国际化发展时期。生产集中度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积蓄了底气。自信,实力使然。
最后,“十一五”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战略转轨关键期,要实现三个蜕变,即内需型转为国际型、规模增长转为核心能力增长、产品转为品牌。时势造就英雄,开疆扩土迫在眉睫。本土企业的民族自信,便在情理之中。
二看没有硝烟的抢夺战
没有硝烟的战场。以此诠释宝马展再合适不过。
此次宝马展巨大国际影响力再次彰显,德国等8家国家展团就是一个有力佐证。德国是Bauma展会发源地,Bauma china对德国企业并不陌生,早年进入中国市场的诸多德国企业业绩显赫。这些国外展商蜂拥而至,涉及两个因素:一、展会魅力;二、中国市场。以参展力求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找到最有价值的合作者和用户,把脉行业未来走向,进行深入的技术、贸易交流,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中外展商的重要目的。
为什么中国成为首争此地?相信许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
10月21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高调宣布,国务院批复铁路投资额已达2万亿元,在建项目投资逾1.2万亿元。随着铁道部与各地政府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有些数字还将进一步增加。铁路新项目的投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工程机械必然从中受益。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不少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比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元。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韩学松估计,4万亿元中会有5%至8%(即2000亿元左右)购买工程机械设备。2007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值1990亿元。照此推算,未来2年,每年注入工程机械行业的内需将达千亿元。这也是国外展商窥视中国市场的主因所在。
有消息称,交通运输部门正在酝酿一个未来3至5年投资5万亿元的计划,涉及公路、水路、港口和码头建设等。显然,这些大型项目将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产生重大拉动作用。
十七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重中之重。这是应对时下经济环境恶化的理性抉择。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艰难破冰,要求出现真正现代农场经济、推进产中粮食生产集约化的呼声日渐高涨,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潮初涌,农业机械装备必然受宠,也必然给工程机械行业涉足农业机械生产线的企业带来发展良机。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被公认为全球最大、最具开发潜力的市场,工程机械这块巨大的蛋糕如何分割,尚待观察。
三看平稳、繁荣背后的危机
金融风暴百年一遇,布什总统无奈地表示,“华尔街喝醉了”。
虽然金融风暴肆虐下,我国制造业出口承受了较大冲击,但是就工程机械行业而言,除小型挖掘机、叉车两个品种略受影响外,整体出口继续高速增长。宝马展上,“未受到多大影响”成为多数企业共同的观点。
专家分析,我国工程机械产品销售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中亚和非洲等,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所占比例很少。2007年,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亚洲占47.8%,欧洲次之,占24.2%。虽然欧洲是金融危机重灾区,受冲击较大的英国、德国和比利时只有8%左右。和我国类似,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势头强劲,工程机械需求空间依然广阔。
2008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持续走旺,与该行业发展较经济发展具有的滞后性有关。世界经济总体不同步,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工程机械产品需求多样化,加之工程项目周期较长,致使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经济形势的变化反映到工程机械行业,必然产生滞后期。
专家预计,2009年下半年,工程机械行业将进入调整阶段,平稳发展一段时间后,才会进入上升周期。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预言,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放缓,也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危机--出口急剧减少,投资资金紧缺。由此,发展中国家可能产生“危机的第二轮效应”。这给尚未受到重创的工程机械出口企业打了一剂预防针。欧美等市场需求疲软,工程机械出口企业把目光更多地转向新兴经济体,无疑是明智之举。其中,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构成的“金砖4国”和以墨西哥、巴日利亚、伊朗为代表的“新钻11国”逐渐兴起,引起业界高度关注。
平稳、繁荣的背后,暗藏危机。
危机一:产品品质整体不高。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步入成熟期,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国内“克窿”产品比重较大,同质化强,大打价格战,大多数国内厂家技术缺乏,无法建立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出口价格明显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竞争力较弱,产品在发达国家和成熟市场数量少,利润低。对策--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危机二:高性价比优势逐步削弱。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制造成本上升,外部环境更加严峻,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中上万亿元人民币蒸发,中国产品高性价比优势逐步削弱。进口同样产品价格下降,竞争加剧,低成本营销策略不利于行业和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对策--对人民币升值要有估计和预期。
危机三:配套件制约产业升级。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走向强大,配套件企业承载更多历史使命。配套件是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业内把整个行业的真正腾飞寄望于此。尽管本土国际知名企业核心配套件国际化采购,产品也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可基础不在国内,受到极大制约,高端液压和传动配套件企业规模总体较小,后劲不足,跟不上主机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从2007年我国新产品新技术创新80多项、零部件只有2项的悬殊对比中可以看出。对策--建立战略配套体系;精细化管理和加工。
危机四:产能过剩。近年,行业并购重组事件频繁,行业洗牌在即。专家预计,3至5年内,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将有1/3产能过剩,不上规模的企业命运岌岌可危。对策--产业结构调整。
四看跨国经营之路
2008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好戏连台,中联重科7天完成3次连续并购传奇,徐州徐挖公司与迪尔联姻,徐工启动独立重组之旅。放眼全球,加快国际化进程已成工程机械行业流行理念。显而易见,金融风暴未能阻挡这铿锵的步伐。
此次宝马展,中外强企再度交锋,这一理念得到进一步诠释。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认为,从出口产品结构分析,我国机械产品出口增速减缓,主要在加工贸易和中低档产品,一些高附加值机械产品依然抢眼国际市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本土工程机械企业迅速崛起,固然令人欣喜,但也应看到,国际巨头正在渗透,世界著名工程机械公司几乎全部在中国建立独资、合资企业,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工程机械行业成为没有政策壁垒的完全竞争行业。
因此,专家提示,本土企业向外扩张,参与跨国兼并重组,必须尽快提高产品研发水平,融合境内外企业文化和市场文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从宝马展的炙手可热,我们可以管窥展商急于洞察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技术动态,全力分羹的态势。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走出与国外品牌的逼近,目标的终极是一样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眼下,国内龙头企业正向大型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中国工程机械企业7家进入世界工程机械50强,排名位置不断提升。本土领军企业生产集中度和规模逐步扩大,有望成长为世界级大型企业。
看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奋发图强,走向世界成必由之路,国内企业只有坦对国外巨头挑战才有机会强筋壮骨立于不败。
业内普遍看好中国企业走出的两种途径:一是以成熟的产品、服务进入国际市场,中联重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QUY600履带式起重机出口印度,刷新我国履带式起重机出口最大吨位记录;二是国外设厂,成立海外事业部,扩大当地和周边市场占有率,三一在印度和美国乔治亚州成立的海外制造基地即为一例。
金融危机日益深入,未来依然未知,越来越多的预期显示,世界经济将走向衰退。
工程机械行业真正的寒冬还没到来,春天,需要耐心等待。